小学教师风采||教书育人浸润式陪伴学生成长
日期:2025-02-28 17:00:32  来源:  浏览量:32     打印本文

小学教师风采

基本信息

姓名:李修娟

教龄:11年

毕业学校:山东师范大学

学历:本科教育学双学士学位  

任职部门与职务:小学部语文教师

教学理念:以爱为底色,以文字为桥梁,

让语文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眼睛。

荣誉成果

2020年9月

邹城市优秀教师

2021年5月

济宁市家访先进个人

2023年5月

所带班级被评为“2022学年邹城市优秀班集体”

2023年9月

北大新世纪优秀教师

2024年8月

在“寻找中国小作家”省级活动中被授予“优秀指导奖”

曾参与编写“全课程”实验教材,并在当代教育家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。

我喜欢讲故事,喜欢看故事,喜欢寻找故事里藏着的世间百态。

我喜欢偶尔回首,看看走过的路,遇到的人,经历过的事儿。

我喜欢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回味那些细碎的教育教学时光。

人们都说,如果你的喜好和你的职业是同一个的话,那你是幸运的。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,乐于把时间花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,就不会抱怨苦和累。我庆幸自己从来没有职业倦怠感,体验更多的是职业幸福感,我热爱教育,喜欢钻研学生,钻研课程,总是想把好的灵感付诸实践,带给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体验。面对教育学生全心付出,不愿只做一个教书匠,而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教育者。

“一位老师带给孩子的影响,一定是关于人格的、关于爱的、关于平等的、关于教养的。”

十余年来,自从踏上了教育之路,我便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,我们要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,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向阳生长,自由绽放。

作为一名教师,在工作中我尽情地把自己的爱播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,在我的眼里,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,都值得被欣赏和被发现,我要做学生潜力的发现者和挖掘者。在自己的努力坚守下,心里的教育理想也在慢慢变为现实,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,注重过程性评价,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。尽力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再班级里找到归属感,安全感和价值感,在这里他值得被真正的尊重,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。

你我皆凡人,老师不是神仙,老师也有喜好,面对一时不太讨喜的学生,表面上看会一视同仁,但行为上可能会不自觉地有偏差,这时需要我们多与该生沟通与交流,发自内心地,设身处地地感受他的内心,才能真正的喜欢他,学生也会感受得到,正所谓亲其师,信其道。我会真心欣赏和喜欢每一个学生,无论他是乖巧的还是调皮的,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弱的,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活泼泼的个体。

(哈哈,道具全靠想象力)

如果教育者们用比较单一的“成绩”来评价一个学生,那学生们的发展可能也会变得单一了,学困生应该是很痛苦的。如果有的教育为了短期看到“成效”,就做违背教育规律或者损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,那更是得不偿失了。

所以,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,我不会急于求成,我不会痛心疾首或者恨铁不成钢,我始终认为要以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。当你把一年级或者小学阶段放到“人的一生”这样的生命长河当中时,我们可能就会心平气和地去教育孩子了。我们应该在小学低段给孩子更多的浪漫空间,任由他们去想象和探索。当然这不是不作为的意思,凡事不可走极端。

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由“不会”到“会”,由“不好”到“好”,这也是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价值所在。

有人说:“一个人最大的幸运,就是中小学阶段遇到一两位好的语文老师,他们的言行启迪了自己的人生智慧,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选择。”我们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愿意投身其中,而学生因为热爱也可以跨越学习中的障碍。在班级中我努力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,都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。为此,我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设计,学生小组活动,小组展示,自己讲课时的手足舞蹈或者声音的抑扬顿挫,根据需要在黑板上随手画抽象搞笑的简笔画等方式,让学生每节课能在期待或者乐趣中学习知识。我也多次告诉家长,回家有孩子有反应不喜欢语文的,请及时地坦诚地告诉我,我一定努力想办法,通过重点关注,着重鼓励,单独沟通等情感交流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,树立孩子学习语文的自信,提高他的兴趣。

那有老师会说即使使出浑身解数,依然有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怎么办?那我想有可能是遇到了某种学习障碍,让他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,比如,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,可能就因为作文而不喜欢语文,或者畏惧语文。为此,我也是付出了长久的努力:

从一二年级让他们通过图配文,也就是写绘的方式来表达,学生绘画故事并口头表述,家长或者老师辅助写文字,慢慢过渡到学生用拼音或者简单的字来表达完整的句子。

到三四年级开始提高生活敏感度的训练,每周一个主题,并通过户外采风找灵感,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启蒙文章结构,化抽象为具象,辅助他们的思维和文字表达。

五六年级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,再化具象为抽象,用列提纲的形式理思路,并且教会学生互评互改,一提到分享作文就特别积极,我会根据小组推荐代表作,最佳点评师,同号作文PK等方式,增强学生兴趣,增加学生参与度,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。写的好的,我也会录下来发布在视频号上给予学生鼓励。

此外,从三年级开始的小组合作共学,积分激励,也是我心应手的教育手段,通过开学之初的异质分组,考虑到成绩、性别、性格等多方原因,进行均衡分组,然后每组成员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表现选出1234号,给他们附上不同的积分,比如:小组讨论后想要展示,1号是最优秀的,他回答就是2分,但是如果是4号(也就是小组里的后进生)回答,他们组就能得8分,这样激励优秀生帮扶后进生,这就是互助互学的过程,有时候比老师的教管用,从而让后进生大胆回答问题,树立学习自信等。通过小组合作他们也完成了很多的戏剧表演或者任务学习展示,基本只要布置任务下去,他们就能很好地自主组织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开展起,这也许就是合作学习的乐趣。

“不是锤的击打,而是水的载歌载舞,使鹅卵石臻于完美。”

课堂上“不打官司”“不恋战”。老师是规则的执行者,提前制定好清晰的处理流程并告知学生,比如:当课上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学生小纠纷时一律课下处理,并明确告知学生“根据全班的约定,这个事情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无关,课下给我详细说明再做处理。同时迅速通过学习内容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正题上来。不耽误课堂进度,提高课堂效率。不过课下一定要记得处理。

处理学生问题秉承着对错分明的原则,公平公正赢得学生信赖,有错就道歉或接受惩罚,错不过三,减少不必要的说教。因为学生间绝大部分矛盾并不是很复杂的。解决完后如果学生依然有不满情绪,就解决到没有双方都没有怨气为止。并告诉孩子这件事到此为止,以后不可以翻旧账。如有必要,可以在合适的机会再告知家长一声。也让家长知道老师对自家孩子的关注。

对于后进生课上时不时点名,连续几天都重点提问他,让他知道老师对他的关注与重视,授课时有需要就拿本班学生举例,让学生有代入感的同时,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。

对于犯错的学生严厉批评后,找时机一定要再给他一次鼓励,及时处理掉与学生可能造成的心理距离感,我可能会通过让他帮我搬个作业回办公室,或者接杯水等等很小的事情,创作与学生单独的链接机会,长此以往,学生们也经常对我无话不谈,我借此也能找到一些教育契机。正所谓“教育在细微处,学习在活动中”。我觉得这些细微的与学生相处之道,让我的教育教学更加游刃有余。

“我们对儿童真的是了解得很少,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宇宙,我们对宇宙了解多么浅薄,我们对儿童的了解就有多么浅薄。儿童本身应当成为教育改革,课程改革,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归宿,没有第二个起点,也没有第二个归宿。”

面对教育焦虑时,我一直警醒自己,要有清醒的定力: 

- 当“唯分数论”喧嚣时,坚持五育融合; 

- 当“速成教育”盛行时,深耕习惯养成; 

- 当“标准答案”束缚时,守护独立思考。

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!但是我依然努力做到初心不变!

AI时代,会管比会教更重要。当今教育,光研究教,不研究管,没有给孩子学习的动力,导致孩子厌学,同样事与愿违。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心理,并走进去,切切实实陪伴与助力他们的内在成长。当家长们带着殷殷期盼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时,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还给他们一个更加优秀的少年。

在我身边,还有很多的优秀教师,每天和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,每天在课堂上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与感悟,让学生的心灵飞扬,让学生的智慧灵动,把一片丹心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。希望我们都能带着自己的教育初心,以温和之心包容差异,以坚定之志追寻理想,我将继续温和与坚定地深耕在教育沃土之上,一步步从引领者到守望者,成就每个孩子的同时更是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。